1.為甚麼返學都要「自由遊戲」?

從遊戲中學習,是達成學習目標的好方法。
遊戲是兒童的基本權利,學校定時定候玩,就可滿足童年基本需要。
其實學校不應安排自由遊戲時間,小朋友玩愴個心更容易影響學習。

簡介: 遊戲是兒童的基本權利,上學是小朋友必經的階段,假如學校時間設自由遊戲,可確保每位小朋友的童年都有遊戲的機會。 遊戲益處多,其中,美國兒科學會指出遊戲對兒童腦部成長有直接及間接的益處,並有助建構幼兒的執行能力,對促進學習及抵抗壓力十分重要。美國兒科學會更於文獻《The Power of Play: A Pediatric Role in Enhancing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鼓勵兒科醫生為有需要的兒童處方「遊戲」,。只要在學校提供自由遊戲的平台,小朋友天生的調適力 (Hughes, 1996) 已能夠帶領小朋友從遊戲中發展和成長。

延伸閱讀:

  • 兒童權利公约 |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

https://tbinternet.ohchr.org/_layouts/15/treatybodyexternal/Download.aspx?symbolno=CRC%2fC%2fGC%2f17&Lang=en

  • 關於本港兒童權利的資訊 | 香港兒童權利委員會

http://www.childrenrights.org.hk/v2/web/?page=07trainmat00&lang=tc

  • (影片)關於兒童權利公约第31條約:兒童的遊戲權利 | International Play Association

http://ipaworld.org/childs-right-to-play/article-31/

參考資料:

  • Yogman, M., Garner, A., Hutchinson, J., Hirsh-Pasek, K., Golinkoff, R. M., Committee on Psychosocial Aspects of Child and Family Health, & Council on Communications and Media. (2018). The power of play: A pediatric role in enhancing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 Pediatrics, 142(3), 1–17.
  • Hughes, B. (1996) Play Environments: A Question of Quality. London: PLAYLINK.

2.「自由遊戲時,老師最自由?」

是。推動校園自由遊戲就是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休息放空。
不。自由遊戲時間,老師能夠幫助有需要的小朋友補課和做功課就最好不過。
不。自由遊戲時間老師既有「遊戲工作員」的角色,也要同時觀察小朋友的發展需要。

簡介: 自由遊戲是支持小朋友主導遊戲的時間,老師的角色此時此刻頓變「遊戲工作員 (Playworker)」。作為「遊戲工作員」,目的不在教學,而在於提供豐富好玩的遊戲環境及適時作出介入。因此,調整遊戲環境、平衡遊戲價值、評估遊戲風險和益處、甚至是回應小朋友的遊戲提示,都是遊戲工作員的工作。 作為「老師」,自由遊戲時間亦充當小朋友最自主的平台,老師觀察、記錄及了解其學習和發展需要,讓老師認識小朋友課堂以外最真實一面,從而優化教學。

相關網頁 了解更多: 「老師」和「遊戲工作員」的帽子

3.「自由遊戲會否影響常規課堂,影響學習?」

會。自由遊戲「玩愴個心」,令小朋友忘記常規,上課難以集中。
不會。老師在遊戲中積極介入和引導,把握時機從遊戲過程加入教學元素,讓小朋友學好社交和禮儀,遊戲等於上課。
自由遊戲與學習相輔相成。小朋友專心玩,老師細心陪伴和觀察,就可了解小朋友的真性情和學習需要,甚至有助優化教學方法,加強學習,帶來正面影響。

簡介: 遊戲具備全人發展的元素和價值,從情緒、智力、語言、體能各方面讓小朋友整全成長。會否「玩愴個心」,很在於有否建立常規,讓小朋友從自由遊戲中能收能放。 「幼稚園時間緊湊,仍要安排指定時間的「自由遊戲」?」有種子學校(即過去與智樂並肩合作推動校園自由遊戲的幼稚園)的老師這樣說:「在自由遊戲時間,小朋友自由自主地按能力和喜好去玩,有時更會連繫生活經驗和課堂所學。玩的時候,老師從中解小朋友的真性情、喜好和能力,也幫助常規課堂上對症下藥。」因此,放開老師的心態,從遊戲中看小朋友的成長需要,可能結果會令人喜出望外。 延伸閱讀:

  • (文章分享) 自由遊戲的重要 |

Emma Homan (29 Sept, 2016). Why Free Play Is Crucial For Early Years Children. | ,https://www.pentagonplay.co.uk/news-and-info/why-free-play-is-crucial-for-early-years-children

4.「每節自由遊戲,要多少時間作準備?」

準備、收集和設置物資,最少1小時。
不用準備。只要放出散件物資,小朋友自然懂得去玩。
視乎情況,兩者皆有可能。

簡介: 準備時間視乎很多因素,其中包括小朋友對自由遊戲的熟習性、物資選材、環境設置、老師對遊戲工作的熟識程度、以及老師對小朋友的了解等。 一般而言,剛開始自由遊戲的話,既要摸索小朋友的習性,也要在物資的鋪陳花點心思,讓小朋友感受「玩的氣氛」,準備時間的確會比較長(通常自由遊戲示範的首節,我們會預留一小時的時間作準備及安全檢測)。但隨著大家習慣了自由遊戲的常規,老師又更掌握物資和小朋友的配搭,小朋友又提升了「玩的能力」,的確可能「不用準備」或者是「半準備」也可。 相關網頁 了解更多

  • 何謂「半準備」?我們曾經做過一個這樣的遊樂場:

了解更多:二份一遊樂場,是這樣玩的!

相關網頁 了解更多: 校園環境設置的範列–環境設置實例

5.「校園自由遊戲即是玩甚麼?」

玩環保物資,家庭用品、學校收集的再用物品,就是遊戲物資。
玩體能用品或教具。學校最常見的用品,轉個用法/玩法,就可以讓小朋友遊戲。
在安全的情況下,其實甚麼都可以玩。所有沒有既定玩法的物料、設施、工具、甚至傢俱,從小朋友的眼中都可變成「玩具」。

簡介: 在遊戲工作(Playwork)的專科,我們常用鬆散靈活物資(Loose Parts)代替指向性強的「玩具」。1971年,Loose Part的始祖-建築師Simon Nicholson這樣說:「在任何環境中,物資的數量和種類的變化可直接影響發明、創造和變出新意的程度。」 如果物資的可塑性高,也容讓混合和拼配(Mix-and-Match),小朋友的發揮就可無窮無盡。在自由遊戲時,為小朋友提供一些沒有指定玩法的材料,有需要時花點心思啟示玩法,小朋友已經可以變出更多玩法。

參考資料: Nicholson, S. (1971) How not to cheat children – the Theory of Loose Part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62, 30-35.

6. 「我校地方淺窄,沒有位置存放物資。」

視乎學校大小,自由遊戲需要很多新穎物資,如學校地方有限,就未必可行。
因為遊戲物資都是教具,有時不用額外增撥空間。
視乎情況,兩者皆有可能。整全的收納方式及運用物資的創意,都可以解決存儲困難。

簡介: 的確,本港的地方所限,額外添置遊戲物資或器材都是一種負擔。然而,面對「土地問題」我們都從一些種子學校集得一些小貼士,包括:

  • 整存的收納和記錄:讓物資一目了然,方便取用餘,亦可避免重覆購置。
  • 鄰校共用:與 區內的學校輪流借用物資。
  • 善用體能用品及教具:學校本身物資豐富,稍用創意,重新鋪陳和配搭,其實原有的物資已經很好玩。

而且,「玩」才是自由遊戲時間的主角,只要建立自由玩的文化,即使傢俱,例如把枱凳疊高或重組,都可以變出玩法。

7. 玩到「亂」晒,就算是遊戲,我要制止嗎?

要!要玩遊戲,老師就要預先想好遊戲規則,在遊戲時間預先簡介,避免亂的情況。
不需要,把物資亂舞都是遊戲,這個時間老師不用理會,休息一下就好了。
先觀察、後介入。遊戲需要成人的允許和支持,透過觀察,了解小朋友遊戲中的意思,即使混亂,細看之下也是自主自導,「亂」中有序。只是如果涉及安全,才出手介入吧。

簡介: 「自由遊戲」是指由小朋友自發和主導(Child-led),由內在動力(intrinsic motivation)驅使的遊戲。 自由遊戲時間強調小朋友自主的自由拼配和玩法,也許未見集體遊戲中的「系統」和「秩序」,甚至「亂」得不堪入目。不過,記得戲的玩法都由小朋友作主,縱然不分輸贏或對錯,小朋友只有自己的玩法和系統。相信小朋友能力,看懂當中的「亂」與「序」,有需要時從旁協助,小朋友自然有一節好玩的自由遊戲課!

參考資料 認識遊戲光譜 Zosh, J. M., Hopkins, E. J., Jensen, H., Liu, C., Neale, D., Hirsh-Pasek, K., Solis, S. L., & Whitebread, D. (2017). Learning through play: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white paper). The LEGO Foundation

8. 「小朋友玩時沒有笑容,老師應否「炒熱」氣氛?」

應該。

玩得開心才是遊戲,老師的角色就是要「炒熱氣氛」!

不應該。

自由遊戲旨在訓練小朋友創意思維。這個訓練過程要認真,不會嬉皮笑臉。

不。

了解小朋友的遊戲過程,就會明白遊戲的時候,可以有不同的反應。

簡介: 要了解小朋友遊戲的過程和狀態,可以運用遊戲週期(Play Cycle)理論中提及的5大元素,包括:意識 (The Metalude)、遊戲提示 (Play Cue) 、遊戲回應 (Play Return) 、遊戲空間/遊戲框架 (Play Frame)、遊戲進程/遊戲心流 (Play Flow)及遊戲完結 (Annihilation)。其中,遊戲心流(Play Flow)的狀態正代表在全情投入於一項與能力相應的活動時,那刻沈醉其中的狀態。 老師可以先觀察,避免過度主導小朋友的遊戲過程。同時,如果小朋友邀請遊戲,老師就可以正面回應,作為一個好玩伴。

延伸閱讀 早於1971年,心理學家Csikszentmihalyi和Benette研究過「遊戲」和「心流(Flow)」的關係,在那份安靜之中,其實小朋友正正經歷一種能力與經驗之間的「剛剛好」,專注其中,享受快樂。原文: “Play is defined as a state of experience in which the actor’s ability to act matches the requirements for action in his environment. It differs from anxiety, in which the requirements outnumber the ability, and from boredom, in which the requirements are too few for the ability level of the actor.” (Csikszentmihalyi & Bennett, 1971, p.45, Abstract. )

參考資料 Else, P. and Sturrock, G. (2007). Therapeutic Playwork Reader one 1995-2000. Eastleigh: Common Threads Publications Ltd.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and Stith Bennett (1971). An Exploratory_Model_of_Play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ew Series, Vol. 73, No. 1 (Feb., 1971), pp. 45-58 https://anthrosource.onlinelibrary.wiley.com/toc/15481433/1971/73/1

9.「如果只玩一種物資,老師應該引導他玩其他物資?」

應該。

因為他只會浪費寶貴的自由遊戲時間,玩不到其他遊戲。

不應該。

因為即使是紙碎都有很多玩法,既然小朋友喜歡玩,老師可以每15分鐘與小朋友轉變玩法,讓他們樂在其中。

視乎情況,以上都可能。

小朋友鍾愛和投入一種物資自有原因,須否轉變就隨他的喜好就夠。

簡介: 細心留意,同一物資,也可有不同玩法。 小朋友鍾愛一種物資自有原因,可能是顏色吸引、可能是與生活經驗相關、也可以是滿足感官上的需要。在遊戲環境投放多樣的物資,或者示範不同玩法,目的只在提供多項選擇,引發更多遊戲種類,讓小朋友玩得更隨心隨意。 遊戲工作著重反思,假如老師想作出引導時,不妨先反思介入原因。是支持小朋友的遊戲需要?能否保持兒童主導(Child-led)的原則?最後會否變成了成人過份主導小朋友的遊戲?能否從調節場地或物資改變遊戲價值?老師就會更明白「管著口、管著手」,細心觀察的秘技。

10.「小朋友遊戲時互相爭執,老師應該立刻介入制止?」

應該。

如嚴重影響其他小朋友的遊戲機會,老師可能就要介入處理。

不需制止。

相信小朋友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從旁觀察,看看小朋友能否自行解決問題。

視乎情況,以上都可能。

相信小朋友的解難能力,視乎爭執對小朋友的影響,一邊觀察,適時介入。

簡介: 小朋友遊戲時互相爭執乃屬常事,爭位、爭物資、甚至乎爭玩伴都會發生。我們相信,從爭執中,小朋友自有解難能力和抗逆力。如有小朋友爭執,在安全的情況下,老師仍可先從旁密切觀察,了解爭執原因,如影響到安全、學校運作等,的確可以介入其中。 在遊戲工作中,為減少成人對遊戲的影響,介入的層次可以先小後高。較低調的介入方式例如:

  • 側聽(Latent listening)(從對話中收集資訊)、
  • 轉移玩法 (Redirection)、
  • 提出問題/提出建議 (Asking Questions/Making Suggestions) (AQMS)

倘若事情發展會引致受傷,或者影響其他小朋友的遊戲,最後可能就要直接終止遊戲了。

11.「老師盡量避免小朋友冒險?因為最怕是小朋友受傷,家長就來投訴。」

不應該。
應該。
視乎情況,以上皆是。

遊戲中危險(Hazard)和冒險(Risk)都不同,老師預先作好評估,了解遊戲物資和小朋友的特性,就可以從風險益處之間取平衡

簡介: 兒童的安全必然是首要的考慮。設計活動時,我們會評估遊戲的風險和益處。例如攀爬架可以讓小朋友挑戰高度,滿足挑戰的需要。當然,玩的時候也有跌到的風險。不過我們相信小朋友有評估的能力,老師也可以隨時緊密觀察。 然而,老師亦需要了解「冒險(Risk)」和「危險(Hazard)」性質上的分別。一般而言,危險Hazard 應該愈少愈好,甚至不應存在

在自由遊戲時間,危險(Hazard)和冒險(Risk)的定義不同,我們期望能夠從遊戲中提供冒險(risk-taking)的機會,滿足小朋友的發展需要。同時,亦希望避免遊戲時因疏忽造成嚴重意外。如果老師能夠分辨引致小朋友受傷的原因,就可以更能夠掌握物資收與放的關鍵,也可以作為與家長溝通的資訊和理據。 我們鼓勵老師在遊戲前、中、後都進行風險及益處評估,讓小朋友可以玩得更放心。風險及益處評估目的包括:

  • 平衡遊戲時的風險及益處,確保兒童的遊戲得以持續;
  • 防止因遊戲活動對兒童造成嚴重或永久性傷害;
  • 提供檢視及評估遊戲環境框架;
  • 透過評估和妥善記錄,作為同類活動的參考資源。

12.「小朋友玩攀爬架時,老師應否扶抱協助?」

應該。成人要支持小朋友遊戲,扶助他們爬高一點,一定更好玩。
不應該。在自由遊戲時間,成人不可介入其中,影響小朋友遊戲。
視乎情況,以上皆可能。

攀爬屬於冒險遊戲(Deep Play)一種常見的玩法。小朋友既有冒險的需要,也有自己調節的能力。扶抱應順應小朋友的能力和玩法,在需要時才提供協助。 要留意,成人強行扶抱,反而更容易釀成意外。例如因分心而失足、攀到高點卻未能自行離開、未能判斷自己的能等。 通常,遊戲工作員基於三大原則作介入—S.O.S.

  • Safety (安全 –預計會有嚴重意外,因而必須介入)
  • Operation (運作 –影響運作,例如清理需要等)
  • Support (支持 –為了支持小朋友遊戲而介入)

要記住,其中的「Support」雖然代表支持小朋友的遊戲需要,但不等於要「鷹。架」他們爬得更高。

回頁首